Quality is life, service is the tenet
雙極板四探針電阻率測試儀使用注意事項
雙極板(Bipolar Plate, BPP)和氣體擴散層(Gas Diffusion Layer, GDL,通常指碳紙/碳布)是燃料電池(如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)的核心組件,其 面內電阻(Through-Plane Resistance, TPR)和面電阻(Through-Plane Resistance, TPR)或接觸電阻(Contact Resistance) 是影響電池性能的關鍵參數。北廣精儀儀器公司專門用于測試這類材料的電阻率測試儀(常采用改進的四探針法或特定夾具法)在使用時需特別注意以下事項,以確保測量準確、可靠并保護設備與樣品:
核心原則:模擬實際工況 + 保證良好重復性接觸
一、樣品制備與處理
1.樣品尺寸與平整度:
嚴格符合夾具要求:樣品需切割成測試夾具規定的標準尺寸(通常為方形或圓形,如 5cm x 5cm),邊緣整齊無毛刺。
表面平整至關重要:雙極板(石墨/金屬復合材料)和碳紙表面必須盡可能平整。任何翹曲、凹陷或凸起都會導致接觸壓力不均,顯著影響電阻測量結果,尤其是接觸電阻。測量前可將樣品在平整重物下壓一段時間。
2.清潔與干燥:
去除污染物:使用無塵布蘸取高純度無水乙醇或異丙醇, 輕柔 擦拭樣品待測表面(特別是雙極板的流道面和碳紙的微孔層/基底碳纖維面),去除油脂、指紋、灰塵、加工碎屑等。避免使用會留下殘留物的溶劑或擦拭物。
干燥:清潔后,必須在潔凈干燥環境(如干燥器)中充分晾干或吹干(使用高純氮氣或壓縮空氣), 確保表面無任何液體殘留 。水分會顯著降低測量電阻。
3.環境適應(可選但重要):
濕度控制:燃料電池在實際運行中存在濕度。如果研究濕度對電阻的影響,需在可控濕度環境中平衡樣品足夠長時間(通常數小時),或在測試儀配備的濕度腔內進行測量。
溫度控制:電阻可能隨溫度變化。如需評估溫度依賴性,需確保樣品在目標溫度下達到熱平衡。注意夾具和探針的熱膨脹系數匹配。
二、測試系統配置與校準
4.選擇合適的測試模式與夾具:
區分面內電阻 vs. 接觸電阻 vs. 體電阻:明確測試目標:
面內電阻 (In-Plane Resistance): 評估材料自身在平面方向導電性,常用 直線四探針法 (Linear 4-Point Probe) ,需專用探針臺。
面電阻/體電阻 (Through-Plane Resistance/Bulk Resistance): 評估材料在厚度方向的導電性,是雙極板和GDL的關鍵指標,常用 改進的四探針法或專用面電阻夾具 。夾具通常包含兩個大面積電極(模擬流場板)對樣品施加壓力,并內置電壓/電流探針分離。
接觸電阻 (Interface Contact Resistance): 評估雙極板與GDL之間界面的電阻,需使用 模擬電池夾具 ,包含雙極板樣品、GDL樣品、模擬流場板(通常為鍍金銅板)和壓力施加裝置。
夾具匹配:確保所選夾具適用于待測樣品的類型(剛性雙極板 vs. 柔性碳紙)和尺寸。
5. 電極與探針:
材質與表面:電極(電流施加端)和電壓探針通常采用高導電、耐腐蝕、硬度適中的材料(如鍍金銅、黃銅、不銹鋼)。 保持電極和探針接觸面高度清潔、光滑、無氧化或損傷 。定期用細砂紙(如2000目以上)或專用清潔劑拋光,并用溶劑清潔。
探針間距校準 (僅限四探針法): 使用標準電阻片校準探針間距 `s` (對于直線四探針) 或確認面電阻夾具的有效面積因子(根據夾具設計確定)。
6. 壓力控制系統:
核心參數:施加在樣品上的 壓力 是影響接觸電阻和體電阻測量結果的最關鍵因素之一,必須模擬燃料電池堆的實際裝配壓力(通常在 0.5 - 3.0 MPa 范圍)。
精確控制與測量: 使用高精度壓力傳感器和控制系統(氣動或伺服電機驅動),確保壓力 均勻、穩定、可重復 地施加在樣品整個有效接觸面上。記錄并報告每次測試的精確壓力值。
壓力范圍與步進: 根據研究需要,可能需要在不同壓力下進行測試(如壓力掃描)。設置合理的壓力步長和保壓時間。
7.電學系統校準:
源表校準:定期校準電流源和電壓表的精度。
開爾文連接:必須使用四線制(開爾文連接)進行測量,以消除導線和接觸電阻對電壓測量的影響。確保電流線和電壓線分開連接且接觸良好。
測試電流選擇:
選擇適當的測試電流(通常在 mA 量級),確保產生的電壓降在儀器量程內且有足夠信噪比,但 避免電流過大引起樣品發熱 (焦耳熱),特別是在高電阻樣品或高壓力下。建議進行小范圍電流掃描驗證歐姆特性。
對于面電阻測試,夾具通常內置了分離的電流注入和電壓測量回路。
三、 測試操作流程
8. 樣品安裝:
精確定位:將樣品平整、居中放置在夾具的下電極/下探針平臺上。對于接觸電阻測試,嚴格按順序放置:模擬流場板 -> GDL -> 雙極板樣品 -> 模擬流場板(或上電極)。
避免污染與損傷:操作時佩戴無粉丁腈手套或使用潔凈鑷子。防止樣品彎折(尤其碳紙)。
9.施加壓力:
平穩加壓:啟動壓力系統,緩慢、平穩地施加壓力至目標值。避免沖擊加載。
保壓穩定:達到目標壓力后, 等待足夠時間(通常 30秒 - 數分鐘) ,讓樣品形變(尤其碳紙的壓縮)和接觸達到穩定狀態,再開始電學測量。記錄保壓時間。
10. 執行測量:
設置參數:輸入測試電流、電壓量程、平均次數等參數。
讀取數據:啟動測量,記錄穩定的電壓降 `V` 和已知電流 `I`。
多次測量:在同一壓力點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,或在壓力穩定后連續讀取一段時間觀察穩定性。
方向性注意 (碳紙):碳紙具有顯著的各向異性。測量面電阻時, 必須 確保電流方向垂直于碳紙平面(厚度方向)。測量面內電阻時,需明確方向(如機器方向MD vs. 橫向CD)。
11. 壓力變化測試 (如需):
若進行壓力掃描,在改變壓力后,必須再次等待壓力穩定和樣品接觸穩定,然后重復測量。
注意壓力循環可能對樣品(特別是碳紙)造成不可逆壓縮,影響后續測試結果。記錄測試順序(升壓/降壓)。
12. 環境控制 (如溫濕度腔):
若在控溫控濕腔內測試,確保樣品、夾具在設定環境下達到充分平衡(可能需要數小時)后再加壓和測量。監控腔內實際溫濕度。
四、 數據處理與報告
13. 正確計算電阻率/電阻:
面內電阻率 (四探針法): `ρ = (πt / ln2) (V / I)` (對于厚度 `t` 遠小于探針間距 `s` 的薄片,常用公式) 或根據具體探針配置和樣品尺寸使用標準公式/修正因子。
面電阻 / 體電阻: `R = V / I` (直接得到電阻值 Ω)。 面電阻率 (單位:Ω·cm2) 通常計算為 `R A`,其中 `A` 是 電壓測量探針所包圍的有效接觸面積 (cm2) (由夾具設計決定,需明確或校準)。有時也直接報告面